第139章 人际关系(/)
最新网址:www.xs.fo
自那日休沐拜会过大师兄季景行后,王明远便又沉入了书院繁重而规律的课业之中。书院的日子便是这样,休沐的松弛转眼即逝,紧接着便是更紧迫的课业和更深奥的钻研,由不得人多愁善感。
周教谕今日讲授的《中庸》章节,其中一段涉及“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”与“君子素其位而行”的结合阐释,语句拗口,难以理解。
王明远听课时自觉跟上了教谕的思路,但回来独自复习,对着笔记和原文反复揣摩,总觉得有那么一两处关节像是蒙了层薄纱,隐约能见轮廓,却又模糊不清,难以透彻把握。
若是以前在府学,他或许会自己再死磕一阵,或者等明日再去请教谕,但如今在岳麓书院,他渐渐摸到了些新的门道——这里的同窗,藏龙卧虎,各有擅长。
闭门造车,进度慢不说,还容易钻牛角尖,师父崔知府那句“七分做人”的教诲,在书院里也有了新的体现:学问之道,亦需交流印证,独学而无友,则孤陋而寡闻。
他想起白日里坐在他斜前方的顾亦桉顾兄,顾兄是湘江府本地人,家境似乎不错,为人却低调谦和,尤其对《中庸》和《孟子》的相关注疏见解独到,几次课堂辩论难题都能引经据典,说得条理清晰。
打定主意,王明远便不再犹豫。
他从箱子里取出一个上次包装好的茯茶礼盒揣入袖中,便起身出了斋舍。
夜色已深,书院廊下挂着的灯笼发出昏黄的光,映照着青石板路。
不少斋舍还亮着灯,窗纸上映出伏案苦读的身影,空气中只有风声和远处隐约的溪流声,更衬得书院静谧肃穆。
顾亦桉的斋舍在另一处院落,也是两人一间,王明远叩响门扉时,心里还略有些忐忑,怕打扰了对方休息。
开门的是顾亦桉本人,他穿着一身居家的棉布袍子,手里还拿着卷书,见到王明远,脸上露出些许讶异,随即化为温和的笑意:“王兄?快请进,可是有事?”
“顾兄,冒昧打扰。”王明远拱手,“今日课上教谕所讲‘致中和’一节,我尚有几分困惑,百思难解。知顾兄于此道钻研颇深,特来叨扰,望顾兄不吝赐教。”他话说得极为客气诚恳。
顾亦桉闻言,立刻侧身让开:“王兄太客气了,快请进。正好,我方才也在琢磨此处,你我正好一同参详参详。”
进了屋,顾亦桉的舍友不在,倒是清静。
两人就在书案旁坐下,王明远拿出自己的笔记和书,指出那处疑难。
顾亦桉果然对此处极熟,并未直接给出答案,而是先引了几家不同的注疏说法,对比异同,又结合《中庸》上下文和《礼记》中相关篇章,细细剖析其中义理关联。
他声音不高,语速平缓,却条理分明,将那几个拗口词汇和隐含的逻辑层次掰开揉碎,讲得清清楚楚。
王明远凝神听着,不时发问一两句,心中那层薄纱渐渐被揭开,豁然开朗。
“原来如此!竟是这般关联!多谢顾兄点拨,茅塞顿开!”王明远真心实意地拱手道谢,困扰半晚的难题得以解决,心情顿时舒畅。
“王兄悟性高,一点就透。”顾亦桉笑着摆摆手,显得很是谦逊。
王明远这时才从袖中取出那包好的茯茶,放在案上:“区区家乡土产,不成敬意。此乃家中所制茯茶,滋味尚可,聊助顾兄夜读解乏,万勿推辞。”
顾亦桉一看,连忙推拒:“王兄这是做什么?同窗之间切磋学问,本是应当,岂能收此……”
“顾兄莫要见外,”王明远态度坚决,“此茶并非什么贵重之物,只是弟一点心意。日后难免还有叨扰之处,顾兄若是不收,弟倒不好意思再来了。”
见他话说至此,顾亦桉这才无奈一笑,只好收下:“既如此,便多谢王兄厚意了。这茯茶我早有耳闻,今日倒是托王兄的福得以尝鲜了。”
又闲谈了几句书院课业和几位教谕的授课风格,王明远便起身告辞,不再多扰对方休息。
回到自家斋舍,王明远心情颇佳。
不仅解决了疑难,更与一位有望深交的同窗拉近了关系。
他深知在这岳麓书院,这些品学兼优的同窗,如今是互相砥砺学问的伙伴,将来或许便是官场上彼此扶持的人脉。
师父的话,他时刻记在心里。
此后时日,王明远更是有意识地留意起班内各位同窗的擅场所在。
有人精于诗赋,有人擅长八股破题,有人策论写得格外犀利务实……他并不刻意逢迎,但在课业交流、休息闲谈时,总会多几分留意。
遇到自己擅长的经义,别人来问,他必倾囊相授,毫不藏私;遇到自己不解之处,也会备上些不值钱却有心的小礼物——或是一块茯茶,或是几样家乡带来的干果蜜饯,去向擅长的同窗请教。
一来二去,他在乙班的人缘越发好了起来。
更让王明远始料未及的是,他那手曾下过苦功、融合了现代审美与古法架构的书法,渐渐被众人发觉,竟成了他在书院中一个意外的标签。
起初只是同窗借阅笔记时的惊叹,后来连授课的教谕在批阅课业时,也会特意提起。
恰巧有一日,院长偶然巡视各课堂,经过王明远案前时,目光被他摊在桌上尚未写完的一篇策论字迹所吸引。
院长驻足凝神看了片刻,眼中掠过一丝讶异与欣赏,竟微微颔首,对陪同的周教谕道:“此子笔端有静气,结构法度森严,却又透着一股难得的舒展从容,非心性沉稳、勤勉不辍者不能为。这般年纪,能将字写到如此境界,心性已然可见一斑。若持之以恒,未来于书道一途,或真可开宗立派,成一代书圣。”
院长平日极少如此直白盛赞一名学生,尤其是带着这般远大的期许。
于是,这番话很快便不胫而走,悄然在同窗间传开了。
自此,王明远走在书院中,打招呼、点头微笑的人较之以往又多了不少。
甚至有些其他斋舍、素未谋面的学子,遇见他也会因那手字而投来好奇与敬佩的目光。
这般良性循环之下,他人缘更广,信息互通,见解互参,学业进步的速度,比之前独自埋头苦读时,又快了不知凡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