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2章 问题是——为什么你们没有趁势而上??(/)

    最新网址:www.xs.fo

朱棣的第五次北征——不仅遭到了太子和朝臣们的极力反对,也成了后世无数史家的争议焦点。

    这一战,他既未击溃敌军,也未收编部族,甚至还在归途中驾崩榆木川——

    怎么看,都是一场劳民伤财、毫无收获的“无意义之举”。

    不少人甚至认为,若不是这一次长途奔袭劳累了身体,说不定朱棣还能多活几年。

    可是在正史中,却留下这样一句话:

    “敌部于去岁秋间得知朝廷整旅北征,遂拥众人而逃。在恰逢隆冬之际,飞雪有十丈之高,飞禽走兽牛羊皆死去,众兵队原地解散。”

    这句话背后,正是朱棣第五次北征的“真实战果”。

    阿鲁台为了躲避朱棣的大军,冒雪逃亡,结果牲畜死得精光,人马散尽,损失惨重。

    虽然没有正面对撞,但鞑靼的元气,却被朱棣一次次削弱。

    换句话说,朱棣这次出征的战略目标,其实已经达成!

    许多时候,真正的战争并不需要血流漂橹,只要让敌人自乱阵脚,照样能完成打击任务!

    但也有一种声音:

    正是朱棣反复出兵打压鞑靼,才让草原上的权力天平倾斜,使得瓦剌趁势崛起。

    于是,后来的“土木堡之变”,也就顺理成章地发生了。

    若是朱棣泉下有知,怕是会被这番“因果倒推”气得重活过来再死一次。

    那可是他死后几十年才发生的事,怎的也能扯到他头上来?

    事实上,朱棣早就料到了这种局势变化。

    让鞑靼本部衰落,让瓦剌成长,就是他精心策划的草原格局重塑!

    这才是五次北征背后真正的战略核心。

    朱棣根本没打算搞什么草原部族“均衡共存”。

    他要做的,就是斩断忽必烈后裔的传承,铲除北元的最后根系!

    瓦剌,不过是他选来对抗鞑靼的棋子罢了。

    在朱棣的预想中,只要继续施压,鞑靼早晚会被瓦剌吞并。

    这也正是他为何在晚年频繁出兵,甚至不顾反对也要亲征的原因!

    尤其是最后这次北征,面对太子与群臣的竭力阻拦,朱棣仍然坚决启程。

    他知晓,自己等不起了。

    后人中,也有识货之人看出了端倪:

    朱棣要打的,是北元的正统;他扶持的,是新兴的卫拉特瓦剌。

    这套策略,固然在他生前未见成效,却在他死后逐渐应验。

    朱棣沉默地望着沙盘,声音低沉却坚定:

    “咱这副身骨,已经支撑不了太久了。”

    “但我不想留下半点遗憾,阿鲁台的问题,我要在临终之前亲自解决!”

    殿中一阵寂静。

    众人终于听懂了朱棣坚持北征的真正原因。

    之前他们以为,这位帝王不过是想趁老年再搏一功,以洗靖难之役的血腥之名,为自己争一段清名。

    可如今他们才知,老头子的眼光何止于史书?

    那是要彻底清除后患,为大明稳住百年根基!

    在朱棣的几个儿子中,最像他的,是朱高煦。

    但朱高煦却始终没继承父亲的格局与战略洞察,至今仍看不懂自家老爹的布局。

    而当他们听到朱棣坦言“命不久矣”时,一股难以言喻的悲意,悄然在空气中蔓延开来。

    无论之前有多少龃龉,那始终是他们的父亲。

    一个即将逝去的父亲。

    朱高炽脸色凝重,眼神低垂,话到嘴边,却一句“没钱”也说不出口了。

    就在这时——

    “爹,您别说了!”朱高煦猛地站起。

    “我陪你去打!就算爷俩单刀赴会,我也甘之如饴——给你牵马也行,冲锋也行!”

    声音洪亮,杀意腾腾!

    紧接着,金豆子也神色肃然,重重应道:

    “我也一起!”

    “爹,草原再大,也挡不住咱们父子三人!”

    “狂妄居士”也跟着走出队列,坚定附和。

    朱高炽没有抬头,双手紧握,长袖遮面,心头五味杂陈。

    若是往常,他一定会劝一句“国库吃紧”来压下这场战事。

    但现在——

    朱棣亲口说,他的时间不多了。

    哪怕再多的钱,也换不回这个老爹的命。

    这个时候,“钱”两个字,他无论如何都说不出口了……

    原来,父皇当年几次北征,其真正用意竟是如此深远。

    经过靖难之役与连年征战,大明的国力本已疲惫不堪,不宜轻起干戈。

    可若是能够一举荡平阿鲁台,彻底解决草原隐患,那付出这点代价,也值!

    朱棣并未理会朱高炽的沉思,只是目光凝重地低头盯着沙盘,语气愈发沉重:

    “瓦剌之所以崛起,是因为我的战略奏效了。”

    “问题是——为什么你们没有趁势而上?”

    这一声质问,带着几分失望,几分恨铁不成钢。

    他抬眼看向朱高炽与朱瞻基,那眼神像是穿透了时空,要将两人钉死在战机流失的节点上。

    他虽未能亲眼见证成果,却将那决定命运的良机,交到了朱瞻基手里。

    宣德六年!

    那一年,阿鲁台被瓦剌锤爆,不得不弃守呼伦贝尔,仓皇逃至漠南!

    此时的阿鲁台军心涣散,永谢布十营已溃不成军,正是明军出兵草原的天赐良机!

    历史上类似的机会,仅出现过三次:

    ——西汉时,北匈奴压迫南匈奴,南匈奴投靠汉朝,呼韩邪单于归顺,汉朝因此牢控北境;

    ——唐代,东突厥衰败,颉利可汗入驻漠南,李靖一战灭国;

    ——清初,喀尔喀三部被噶尔丹打压,转投满清,康熙不费一兵,坐收草原。

    这三次,都是草原霸主被逼南逃、主动依附中原的绝佳时刻!

    这一次,也一样!

    这是朱棣苦心孤诣,五次北征打下的战略基础换来的空前机遇!

    一个能让大明真正踏入草原、整合蒙谷的历史节点!

    可是这一次……朱瞻基错过了!

    面对这个千载难逢的战略窗口,大明朝堂中也有清醒之臣建言出兵。

    可是朱瞻基,却只说了一句:

    “乘人之危,非仁义之师矣。”

    一句冠冕堂皇的大义,直接把征战之机堵得死死的。

    不仅不发兵,他还派使者安抚阿鲁台,表示大明不会趁火打劫。

    甚至命令大同总兵郑亨,不得擅自出兵!


看小说不过瘾,来古风电影网!看美剧尽在gfdy.vi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