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 251 章 李账房(/)
最新网址:www.xs.fo
“更有甚者……”许焕章拿起自己亲自去库房寻来的,部分没有被毁的鱼鳞图册副本,并指着其中的几处标记道。
“李部堂请看,前朝此地曾是上好的水田,我朝却被标注为池塘不宜耕种,可下官亲自微服去看过,那里分明是数一数二的膏腴水田。”
“他们竟敢明目张胆篡改鱼鳞册,将良田化为普通废塘,以此来逃避赋税,简直就是胆大包天。”
许焕章是做梦也没想到,这税竟还能这么藏呢?
这些豪强,到底嚣张到了什么程度?
“此田地在杜氏一族的名下,其家族最有出息的那位,正是前些日子反对朝廷丈量田亩的兵部郎中樊勇的岳家。”
户部和都察院让他们先自查,可自查便已经是连连碰壁了。
李瑜沉默片刻,这才缓缓开口:“田亩隐匿,赋税流失,蠹虫蚀柱,动摇社稷根基。”
“浙江布政使司、按察使司、各府衙、县衙、地方胥吏、豪强巨室……这些势力层层叠叠盘根错节奸恶难辨,你自然是无处下手。”
他们就像是那些不讲道理的老头老太太。
管你三七二十一,也不管你的道理是对的还是错的。
反正只要你碰到了他们的利益,那他们就装傻。
实在是装不下去了,就开始坐在地上拍大腿地一哭二闹三闹着上吊,说你逼得他们活不下去了。
许焕章感到深深的无力:“下官……下官该当如何?难道就任由他们如此欺瞒朝廷?”
他不想放弃!
遇到拦路虎应该想着怎么将虎弄走,而不是想着掉头往回跑。
畜生是最欺软怕硬的,你越跑它们就越来劲儿。
“不急。”
李瑜喝了一口茶,忽然朝着许焕章招招手示意他附耳过来。
刚开始许焕章还觉得有些不妥,可想着也没有更好的法子,到底还是点头表示同意了。
他想陛下信重李部堂,有些事儿就是出格些也不会说什么。
回到酒楼以后,赵铁衣直接气得连饭都吃不下了。
“主君,尚书大人,不是都说好了咱们只在酒楼住着不露面,您怎么……您怎么非要去当什么账房?”
堂堂刑部尚书,给一个五品郎中当账房?
这合适吗?
说出去让人听听,到底合适不合适?
将来要是不小心传了出去,体面还要不要了?
“那些百姓被挑拨着要是再闹起来,万一再伤着您,我和云板儿回去可怎么跟夫人交代?”
李瑜晚上吃得特色菜荷叶粉蒸肉,这会儿觉得有些腻正猛喝茶。
“怕什么?我又没叫你去死。”
这酒楼生意普通也是有道理的,他们做菜都是给外地来的商旅们吃的。
能吃就行。
反正赚不来太多钱,可也根本亏不了。
以后吃饭还得去吃街边那地道的,大不了就是有点不干净,但是好吃肯定是好吃的。
赵铁衣:“……”
天天这么提心吊胆的,他还不如直接去死了呢!
李瑜吩咐云板这几日多溜达,打听打听嘉兴府最大的刺头是哪几家,各县的县尊脾气秉性什么的。
擒贼先擒王,最大的刺头没了下面的事儿就好办了。
至于赵铁衣和护卫等人,自然都扮作布政使下来的衙役跟在许焕章身边,目的当然是为了保护李瑜。
第二日出门儿的时候,赵铁衣还有些不乐意。
“您到时候不会自己回京去,把属下单独留在这儿吧?”
这样的苦力,狗都不干好吗?
李瑜拍了拍他的肩,示意年轻人少说话多干活儿。
他怎么可能把赵铁衣单独留下呢?
如此惜命的自己,干啥也得把赵铁衣留在自己身边啊。
杭州府衙的西花厅。
李瑜理了理身上的普通细棉衣,穿惯了锦缎的他多少还有点不习惯,主要和自己的气质有些不符。
想到这里,他又微微地将脊背压了压。
对,就是这个味儿。
许焕章看着身后微微佝偻着身子,扮作账房的李瑜嘴角忍不住抽了抽,可到底还是自己坐了下来。
他今日带着李瑜前来,就是为了见嘉兴府的知府陈景明。
陈知府四十许人,面皮白净一团和气。
此刻正端坐在主位,慢条斯理地拨弄着青花盖碗里的茶沫子,身旁则侍立着心腹师爷。
“许郎中,这清丈田亩乃朝廷善政,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,这更是社稷之福、百姓之福啊。”
“本府身为地方父母,岂有不鼎力襄助之理?”
陈景明笑容可掬语气温和,官腔打的那叫一套一套的。
“只是嘛……这江南民风素来柔弱,这骤行峻法操之过急,恐激起民变,反而有些不美。”
“前日那份耆老乡贤的联名诉状,许郎中想必也见了。”
那诉状还是他帮忙派人,从人家手里给截回来的呢。
“这民意汹汹不可不察,不可不虑啊,来,许郎中喝茶喝茶……”
说着他轻轻放下手中的茶盏,目光忽然瞟了眼坐在许焕章身后的李瑜,眼睛微微地眯了起来。
“这位先生看着眼生,想必不是嘉兴府的人吧?”
这许焕章是自己一个人来的,连个小厮随从都没带,这会儿身边怎么忽然多了这么个人?
李瑜立刻微微欠身,姿态谦卑至极,还操着一口带着松江腔的吴语:“回府台的话,小人姓徐苏州松江府人。”
“此番受应天巡抚鲁抚台之命,来许郎中身边混口饭吃。”
许焕章觉得有些神奇。
李部堂居然说得了一口流利的吴语?
李瑜当然会说,他没穿越的时候就是那儿的人。
“哦?原来是鲁抚台认识的人。”
陈景明的眼神瞬间带了几分尊重,不过也就是一瞬间的事情,抚台举荐的账房那也只是账房而已。
他对着许焕章的语气依旧语重心长,且继续打着官腔。
“许郎中啊,要依本府的浅见,这清丈田亩之事是关乎民生社稷的大事,还是当以稳为上。”
“本府看不妨还是暂缓上一二,待本府前去多费些口舌,安抚好地方乡绅父老,待人心稍定再徐徐图之,岂不稳妥?”